台灣碳費政策動態與分析:碳費徵收制度周全了?台版碳關稅CBAM更具效益嗎?
- Li-Dien Fu
- 2024年5月1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隨著全球對碳排放管理的重視,各國政府紛紛制定碳定價政策,歐盟計劃於2026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台灣環境部也計劃於2024年通過碳費徵收辦法,並於2025年開始徵收。然而,碳費審議委員會尚未確定配套細節,無法進入實質費率討論階段,學界和產業界建議制定碳稅取代碳費,認為台灣開徵碳費可能過於倉促。

亞洲鄰國經驗借鑒
在制定碳定價政策時,台灣應參考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驗,以確保企業競爭力。
日本:
碳稅與碳交易市場: 自2012年起徵收「減緩氣候變遷特別稅」,稅率較低,每公噸二氧化碳289日圓。此收入用於推廣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
碳交易市場: 自1997年起發展,包含自願性環保行動計畫及碳交易制度,2023年國會通過《綠色轉型促進法案》。
J-Credit碳信用體系: 支援地方減碳計畫,激勵中小企業和醫療機構參與節能減碳。
韓國:
碳交易機制(K-ETS): 2015年起實施,2020年宣佈2050碳中和目標。碳交易分三階段進行,逐步納入更多部門。
碳證價格低迷: 2021年因疫情影響,碳證價格下跌,政府調整機制以增加市場流動性。
新加坡:
碳稅: 自2019年起對年排放2.5萬噸以上企業徵稅,2024年提高至25新幣,2030年前預計提高至50-80新幣。
碳交易所: 成立全球性碳權交易所CIX和ACX,利用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創造碳經濟新商機。
台灣碳費政策現況
環境部計劃於2025年開徵碳費,但立法作業進展緩慢,預計今年12月公布費率草案。根據草案,碳費徵收首年若未滿一年,依月份比例計算應繳納費額。計劃2030年前逐步調降起徵門檻,從2.5萬噸降至1萬噸。
配套措施與建議
現有問題:
高碳洩漏風險係數: 新增「碳洩漏風險係數」,前期提供高風險產業免費核配額度,可能減弱產業減碳誘因。
配套規劃不足: 碳費設計存在電力係數高、費基不公、交易和抵減機制不足等問題。
建議觀察方向:
費率設計: 一般費率可能會高於千元以上,優惠費率與一般費率差距拉大,以提高企業自主減量計畫的積極性。
擴大徵收範圍: 收費對象可能逐步納入運輸和住商部門,加強對上游能源稅的徵收。
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 防堵碳洩漏風險,趨勢上應較可能朝學習歐盟採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確保國內碳排放減量效果。
ESG倡議公司的觀察與分析
作為ESG倡議公司,我們觀察到台灣碳費政策正處於關鍵發展階段。政府需要深入考量各產業的減碳誘因,確保配套措施的完善。學習亞洲鄰國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日本的碳信用體系和新加坡的碳交易所,可以為台灣提供寶貴的借鑒。此外,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防堵碳洩漏風險,也是台灣未來碳定價政策的重要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