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碳足跡導航:企業的減碳轉型之路與台灣碳費徵收政策

  • 作家相片: Li-Dien Fu
    Li-Dien Fu
  • 2024年2月2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台灣環境部即將實施的碳費徵收政策,標誌著本地企業在氣候行動上邁出重要一步。該政策旨在鼓勵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企業通過自主減碳計畫來減少碳排放,同時享受碳費的優惠費率。然而,這一新政策也帶來了若干挑戰,包括設定實際可行的減量目標、防止碳洩漏,以及缺乏全面的總量管制機制等。


此外,對於將國外碳權抵減國內碳費的做法,政策設定了5%的上限,意味著企業必須更加謹慎地選擇高質量的碳權進行抵減。這反映了對於過度依賴碳權抵換而忽略實質減排行動的擔憂,強調了需要對碳權市場進行嚴格監管,以確保其真正對氣候變遷有所貢獻。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台灣需要制定全面而細緻的政策規劃,包括重新討論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的特別費率、提供政策和財政支持以促進產業轉型


台灣碳費徵收政策 - 2024 Q1

台灣的環境部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企業徵收碳費,此政策旨在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此措施是根據企業碳排放量來徵收費用,意在促進企業積極尋找減少碳排放的方法,進而達到台灣的減碳目標。此碳費政策不僅影響了大型碳排放企業,如化工、鋼鐵、電力等產業,也設立了自主減量計畫,鼓勵企業自發性減碳以享有較低的碳費費率,此舉旨在平衡環保與經濟成長。


在台灣的碳費政策中,環境部對於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企業徵收碳費,同時提供了一個激勵措施——自主減量計畫。這項計畫允許企業根據自定的減碳目標進行減碳活動,一旦達到特定的減碳目標,就可以享受碳費的優惠費率。這種制度設計旨在鼓勵企業主動採取行動減少碳排放,而不是被動地支付碳費。通过這種方式,政府期望能促進企業更積極地參與碳減排活動,同時也讓企業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回報或減輕負擔。



Crafting a Greener Future


碳費徵收政策面臨的挑戰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的適用性問題

台灣的碳費政策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的適用性」。SBTi提供了一套嚴格的減碳目標設定原則,要求企業基於科學數據設定其減碳目標,以對抗全球暖化。然而,這一標準的適用性挑戰在於,它可能不完全符合所有產業的實際操作情況,尤其是對於那些技術或製程變革需要較長時間的產業,如煉鋼業。國際上某些產業的減碳進度與SBTi設定的年減4.2%的目標相比,可能顯得過於嚴苛,從而對台灣本土產業的可行性和競爭力造成影響。此外,將SBTi作為評估減碳效果的唯一標準,可能忽略了產業間的差異性和在地化的需要,這需要政策制定者進行更多的討論和調整,以確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實施的可行性。


碳洩漏的風險

碳洩漏風險指的是當一國或地區實施嚴格的碳排放限制或碳費政策時,可能導致產業將生產轉移至碳政策較寬鬆的國家或地區,從而避開碳排放的成本。這種情況下,雖然實施碳費政策的國家或地區的本土碳排放量下降,但全球總碳排放量並未實質減少,甚至可能因為生產效率的差異而導致全球總碳排放量增加。碳洩漏的挑戰在於如何設計和實施碳費政策,同時避免或最小化碳洩漏的發生,確保碳費政策能夠有效地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碳排放減少。


缺乏總量管制機制(ETS)

缺乏總量管制機制(ETS)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台灣尚未實施能有效促進產業減碳並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的制度。歐盟ETS作為一個成功的例子,通過免費配額和超額配額交易,保障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鼓勵減碳。台灣引入類似機制的討論,需要考量如何平衡碳費徵收帶來的成本壓力和維持產業競爭力的需求,並且探討政府如何提供足夠的支持幫助產業轉型,以達到減碳目標,同時避免因碳稅而喪失國際市場份額。


國外碳權扣抵國內碳費的上限設為5%,抵換比率根據碳權品質設定

台灣和國際間碳權扣抵率的設計旨在鼓勵企業透過國際碳市場參與減排,同時控制國內碳費負擔。設定5%的上限是參考國際做法,如新加坡和南韓,以確保國內減排努力不被外部碳權交易過度抵消,維持減排的本質意義。這樣的設計利於促進企業尋求高品質的減排方案,但也面臨挑戰,如碳權品質評估的複雜性和執行的監管難度,以及可能限制企業利用國際碳市場的靈活性。此政策需要平衡減排效益與實施的可行性,並考量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碳權抵換在實施時需謹慎考量碳權市場的透明度和品質問題。由於碳權市場的透明度低,加上碳權品質良莠不齊,存在漂綠的風險,這可能導致企業過度依賴碳權抵換來達成減碳目標,而非從其營運實質上減少碳排放。為了確保碳減排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企業在選擇碳權進行抵換時,應嚴格審查碳權的來源和質量,並優先考慮那些能提供持久減碳效益的項目。此外,企業也應關注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以提高碳權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確保碳減排措施對氣候變遷有實際的正面影響。

小結:碳費徵收政策實施的配套措施與未來規劃

台灣碳費徵收政策為應對氣候變遷,對年排碳量達2.5萬噸以上企業實施,鼓勵自主減碳以享優惠費率。挑戰包括SBTi標準的適用性、碳洩漏風險、及缺乏總量管制機制。國外碳權抵國內碳費設上限為5%,抵換比率根據碳權品質調整,旨在平衡國際競爭力與減碳效益。此政策影響產業運作,要求企業轉型應對,同時需關注碳市場的透明度和品質,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政府與產業需共同努力,確保碳費政策達到減碳目標,同時保障經濟發展。


為了協助企業領袖更好地瞭解碳費徵收政策及其實施對企業的影響,我們綜合了政策的核心要點、挑戰與企業應對策略。台灣的碳費政策著重於鼓勵企業透過自主減量計畫來享受優惠費率,同時面臨諸如碳洩漏風險、SBTi標準的適用性挑戰,以及缺乏總量管制機制(ETS)等問題。此外,國外碳權的抵換比率設計與碳市場的品質問題也是企業在規劃減碳策略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藉由深入瞭解這些挑戰與策略,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參與到全球減碳努力中,同時保持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承諾。


Comments


Facebook Landscap Post.png

​訂閱最新消息

謝謝您的訂閱!

Copyright © 2023-2024 品得網絡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bottom of page